我國的保稅燃料油市場經歷了近3年快速增長,目前已成全球矚目的船用油增量市場。隨著去年保稅低硫船用燃料油一般貿易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我國保稅燃料油加注市場在供應渠道、消費結構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保稅市場供應渠道的變化:今年以前,我國保稅燃料油主要依賴進口(年進口量約1400萬噸左右),主要通過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日本、韓國等國家進口,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主要進口國,進口量占60%左右,進口油品主要為混調380高硫燃料油,而MGO(船用柴油)則主要來自韓國和日本。去年我國保稅油市場初步實現“進口-生產-調和”三位一體供應模式,保稅油整體供應量大幅增加。其中國內煉廠生產低硫船燃的數量約20萬噸(還沒放開出口退稅),而通過混兌調和獲得的保稅船用油數量為159萬噸,進口保稅油數量為1427萬噸(去年依然占據主要)。
今年以來,隨著燃料油出口退稅政策的落地,國內煉廠開始規?;a低硫船燃。據金聯創不完全統計,2020年1-5月份中國保稅用低硫船用重質燃料油總產量在216萬噸左右。其中中石化低硫船燃供應水平提升尤為明顯(占國內煉廠產量的 66%),中石油約占國內煉廠產量的17%,民營煉廠約占10%。從供應區域來看,目前渤海灣地區與長三角地區供應量處于國內較高水平,中石化與中石油在北方地區煉廠產能釋放明顯。另外,長三角地區得益于舟山海事和港航政策新突破,浙石化與中海油煉廠產量也不容小覷。據悉中海油寧波大榭石化、中海油舟山石化與浙江自貿區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簽署了長期出口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擴大低硫燃料油出口規模,這意味著舟山本地煉廠低硫燃料油產能加速釋放。
我國1月份國內煉廠低硫燃料油產量在3.5萬噸左右,2月份產量在17.6萬噸左右,3月份產量在60萬噸左右,4月產量在65萬噸左右,5月產量在70萬噸左右。但由于目前受疫情影響,航運需求疲軟,加之低硫船燃價格跌至低位,煉廠生產效益并不高,所以國內煉廠產能并未全部釋放。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下半年有所好轉,且航運業逐步復蘇,國內煉廠月產量會繼續增長,保守預計今年煉廠低硫燃料油產量能達到800-1000萬噸左右。隨著我國低硫船燃的規劃生產加速,將有力推動從傳統的低硫船燃進口國轉變為自給自足的生產國,保稅低硫船燃燃油進口依存度會大幅下降。據海關進口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保稅船燃的進口量為467.4萬噸,同比大幅下滑19.65%。